艾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根据现如今的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艾灸出现于殷商时期,甚至更早,“艾”以其独有的特质流传千年,从而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艾灸概述
艾即艾草,是菊科、蒿属植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也叫艾蒿。
灸(jiǔ),《说文解字》说:灸,灼也,从火,音“久”,乃治病之法。“灸”字,在现存文献中,是《庄子·盗跖篇》记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久”以后慢慢就演变为“灸”字。
灸的材料最早也是什么都用,《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所以后面几本就主要用艾叶来做艾灸材料了。
艾灸(jiǔ),简称灸疗或灸法,是用易燃的艾绒等在体表经穴或患病部位进行烧灼、熏烤,借助药物温热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从而达到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目的。艾灸是中医学中防病治病、养生延寿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而又切实有效的方法,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肯定了它的药用价值。
艾灸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和世人的推崇。
二、艾灸历史
1、起源
艾灸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证可考,但因其用火,所以可追溯到人类掌握和利用火的旧石器时代,大约在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开始用火了。火的使用让人们认识到,用火适当熏烤或烧灼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治愈某些病痛。于是,远古的先民就采用火烧灼身体固定部位的方法治疗疾病,艾灸从此也就产生了。后来,又经过不断实践,人们最终选用了既易点燃又有药理作用的艾草作为艾灸的主要材料,于是将这种方法称为艾灸。
2、殷商时代
关于艾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灸法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疾病了,在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有这样一个字:形象为一个人躺在床上,腹部安放着一撮草,很像用艾灸治病的示意。另外,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也记载了许多艾灸,其中有“以艾裹,以艾灸癫者中颠,令烂而已”的说法。《诗经》里也有记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同一时期,《黄帝内经》中也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素问· 异法方宜论篇》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说明灸法的适应症很广,而且治疗是非常显著的,针刺疗法不行,可以用灸来达到效果。
3、战国时期
《孟子.离娄》篇中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苟为不蓄,终身不得”,七年之病是指疑难杂症,这种疑难杂症必须用艾灸疗法来治疗,所以要用陈艾,三年之艾指的是陈艾,艾灸主要用艾绒。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初具形态,非常流行了。
4、东汉
伴随着中医的发展,艾灸也在不断完善。东汉医家张仲景,提出“阳证宜针,阴证宜灸”的见解。在《伤寒论》中,涉及有艾灸的内容12条,许多条文有“可火”,“不可火”的记载。
5、三国
三国时出现我国最早的灸疗专著——《曹氏灸经》,曹操的孙子曹翕(xi)所著,总结了秦汉以来艾灸的经验。
5、两晋时期
两晋南北朝时期,艾灸已被运用到预防疾病,健身强体等方面,而此时瓦甑灸的发明,为日后的器械灸打下了基础。葛洪著作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记载了传染病和急救都可以用艾灸来治疗。他的妻子鲍姑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疗家,她用艾灸来治疗皮肤赘肉,是最早用艾灸疗法美容的灸疗师。
陶弘景《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陈延之《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
6、唐代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出采用艾灸预防传染病,艾灸某些热性病的理论,并开创了艾灸器械运用的先河,至此,艾灸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有了专业的艾灸师。唐代诗人韩愈在他的作品《遣疟鬼》这首诗中写有“灸师施艾柱,酷若烈火围”的描述。
王焘在《外台秘要》中提出灸法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
7、宋元
宋元时期艾灸备受重视,国家医疗机构——太医局设针灸专科。北宋灸学著作《铜人俞穴针灸图经》详细地叙述了经络,俞穴等内容,王惟一制造了两具我国最早进行针灸研究的人体模型——铜人,这些对经穴的统一,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宋代更加重视针灸在医疗中的应用,并将针灸列为十二科之一,我们都知道,针灸是针刺和艾灸的结合。
窦材所著《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 。
张杲《医说·针灸》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就是在足三里穴上进行化脓灸,灸疮未愈之前称为不干,说明反复重灸足三里,可以起到预防保健作用。
闻人耆年《备急灸法》:“仓储救人者,唯灼艾第一。”
《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宋太祖赵匡胤在他弟弟太宗赵光义病重时,为他弟弟亲自做艾灸”,成为了一段历史佳话。此时,人们还发明了利用毛茛叶、芥子泥、旱莲草、斑蜇等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使之发疱,进行天灸,艾灸的方法。
8、明代
明代是我国针灸的全盛时期,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艾灸是充分肯定的“艾灸则通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李梴所著《医学入门》里记载了“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
9、清代
清代吴亦鼎的专著《神灸经纶》是我国历史上又一部灸疗学专著,它标志着我国灸疗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神灸经纶》中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简要地说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艾灸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
金冶田的专著《灸法秘传》,语言凝练、医理简明、配穴少而精,疗效显著,是不可多得的灸法专著。
李守先《针灸易学》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明末清初世乱纷纷,历朝名医编撰之典籍多数惨遭流落,针灸亦只在民间流传,至此艾灸的发展进程遭受重大打击。时至清末,由于西方文化的流入,艾灸法陷入了停滞发展时期,但由于其简便安全,疗效卓著,因而得以在缺医少药的民间流传下来。
10、近现代
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中医热”“针灸热”,艾灸也随之复兴,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燎灸”,“火柴灸”,“硫黄灸”等新灸法,发明了电热仪等各种现代艾灸仪器。同时,艾灸在对休克、心绞痛、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骨髓炎、硬皮病、白癜风等疑难病症的防治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艾灸还开始涉及减肥,美容等领域,备受医学界的注目。
艾灸作为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也一直对世界医学有着深远影响,针灸先后传入了朝鲜和日本,后又传入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我国的艾灸作为解除患者病痛的调理方法之一。
附:近代白话文艾灸典籍
现在艾灸界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神秘化艾灸,讲很多高大上的道理,又空又虚,但容易吓的住、骗得了初学者,这种倾向误人子弟,害人匪浅。另一种倾向是简单化艾灸,认为艾灸很容易,穴位也不需要找的很准,随便灸灸就有效果,这种倾向实属自欺欺人,不实事求是,让有这种认识的朋友开个艾灸馆去调理一下客户就知道自己多么肤浅和无能了。
要想学好艾灸,就要入门要正,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假以时日,培养成了中医思维,才能略有小成,再加修炼,才可以从容裕如地用灸法解决各种问题。有些朋友不看书,就看一些公众号,希望从这些公众号上来获取知识。现在艾灸界的公众号,其文章多是粗制滥造、不值一睹,多读其文章,不但不利于学习和进步,反而会被带进沟里去。
第一、要想进步神速,首先好好看书。多看一些艾灸书籍,反复研读,看的时候不需要记住,有印象就可以了。用到的时候记不清楚可以翻阅书籍,知识点也就慢慢加深了。艾灸市场的艾灸书籍越来越多,但好书并不多,推荐几本经典。
《艾灸精华选读》,本书由中国艾灸研习社(西安)编著。本书文风平实,文章通俗易懂,集趣味性、知识性、专业性于一体,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的阅读需求:艾灸初学者愿意读、读得懂、读后能够使用灸法;艾灸专业人士则可以从中汲取新的知识、获得灵感和启发。除艾灸知识外,也有部分内容涉及到刮痧、刺血、针灸等疗法,以期潜移默化中激起读者的兴趣,更全面的了解中医。、
《谢锡亮灸法》,作者谢锡亮,谢锡亮先生是近代艾灸界的泰斗之一,这本书对于理论和医案都做了详细的论述,而且收录了很多艾灸医案尤其是很多重症的医案,让人看了之后,坚定信心。具体艾灸的穴位取穴方法介绍的也比较详细。
《马氏温灸法》,作者马少群,这本书理论和具体针对不同病症的穴位艾灸方法,写的非常详细,建议一定要看。缺点在于艾灸的穴位比较多,新手难以掌握,另外本书灸法也难以操作。
《灸绳》,作者周楣声,周楣声先生也是现代灸届大佬之一,《灸绳》这本书,个人认为并不适合艾灸初学者,因为他的没有规律可循,看了只会只能机械地记住某些病的配穴。并且可能进入某些学习灸法的误区,比如过分强调灸感。
《中国灸法治疗学》,作者肖少卿,本书也是注重辨证配穴,既可以学到辨证知识,体悟中医的医理,里面也收录了大量的古人灸法,可以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