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起死回生”的小银针

阅读:5208

针灸疗法如同几年前流行一时的刮痧疗法一样,为大多数西方人所不解——一根小小的银针,扎在身上就能治病,这究竟是为什么?


12142609_035290.jpg

针灸疗法的基础是中医经络学说。按中医古籍的说法,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脏腑联系的网络。中国对针灸术的发明,其意义不亚于口耳相传的四大发明。

中医第一部经典《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系统的针灸理论。两千年前的《八十一难经》中写着,用针刺“俞”位,即可止痛。古代中医总结出的“四总穴歌”,至今仍被奉若圭臬——“面口合谷收,头项寻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意思是说只要扎对合谷、列缺、委中、三里等穴位,相应部位的疼痛即可针到病除。西晋名医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的可行针的穴位就有349个,已经非常完善。

208798_20141120193342741200_1.jpg

为了使学生掌握针灸穴位经络循行方向,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绘成针灸腧穴图,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针灸穴位图进一步发展,一般绘成正面、背面和侧面三种,有的图还带有彩色,以标记不同的经络走向,易于辨认。唐代的太医官在教学时,基本上就是先在针灸腧穴图上讲解,然后再在人身上实习、具体操作。然而,唐代有血教育十分发达后,人们觉得针灸腧穴毕竟还是绘在纸上的平面图,有时也不容易弄得准确,后来直到宋朝,才出现了仿人体塑造而成的针灸铜人。

20170121075726466.jpg

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宋仁宗诏命翰林医官王惟一制造了两具针灸铜人,其高度与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后两面可以开合,体内雕有脏腑器官,铜人表面镂有穴位,穴旁刻题穴名,同时以黄蜡封涂铜人外表的孔穴,其内注水。如取穴准确,针入而水流出;取穴不准,针不能刺入。

针灸铜人慢慢成了后来经络腧穴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具。明清等朝陆续制作了不少这样的铜人。清政府令吴谦等人编撰《医宗金鉴》,为鼓励主编者,曾铸若干具小型针灸铜人作为奖品。这批针灸铜人现在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藏有一具,系女性形状,高46厘米、实心,表面有经络腧穴,但造型欠匀。中国历史博物馆亦藏有一具针灸铜人,高178厘米,为晚清制造。

中医针灸疗法治好了不计其数的病人,小小的银针也因此被称为“起死回生针”。


施今墨:我临床所见之失眠有四种情况

点击 4964 健康故事

原来李时珍用中药名写过情书!

点击 3422 健康故事

“讳疾忌医终丧命”

点击 5513 健康故事

“因势利导解病源”

点击 4682 健康故事

“悬丝诊脉”的前生今世

点击 6498 健康故事

乾隆与仙鹤草

点击 5476 健康故事

查看更多